下列属于我国特有珍稀动物的是( )
A.大熊猫 B.大象 C.河马 D.海豚
A
【解析】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物种,一级保护动物。
【详解】
A.大熊猫一般称作“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中国国宝”。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属熊科,现存的主要栖息地在中国四川、陕西等周边山区,A符合题意。
B.大象是生活在热带的哺乳动物,不属于我国特有珍稀动物,B不符合题意。
C.河马属于非洲典型的大型食草动物,不属珍稀动物,C不符合题意。
D.海豚是哺乳动物,它们都具有胎生、哺乳的特点,不属于我国特有珍稀动物,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注意查阅资料,了解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物种,一级保护动物。
蛔虫属于( )
A.腔肠动物 B.扁形动物 C.环节动物 D.线形动物
D
【分析】
线形动物门的动物身体通常呈长圆柱形,两端尖细,不分节,由三胚层组成,体表有角质层,有原体腔。消化道不弯曲,前端为口,后端为肛门。雌雄异体,自由生活或寄生。
【详解】
A.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有口无肛门,A不符合题意。
B.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梯状神经系统、无体腔,有口无肛门,B不符合题意。
C. 环节动物身体细长,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组成,节与节之间有一深槽,称节间沟,在体节上又有较浅的沟称体环,C不符合题意。
D.蛔虫的身体长圆柱形,两端尖细,不分节,由三胚层组成,体表有角质层,消化道不弯曲,前端为口,后端为肛门,属于线形动物,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线形动物门的特征。
下列四个成语中所涉及到的两种动物都属于恒温动物的是( )
A.鸡犬不宁 B.蛛丝马迹 C.鹬蚌相争 D.虎头蛇尾
A
【解析】
体温不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叫恒温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叫变温动物;在动物界中,只有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体内具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体表被毛(羽毛),所以能维持恒定的体温,属于恒温动物;而无脊椎动物及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都属于变温动物。鸡犬不宁中,鸡是鸟类,犬是哺乳动物,二者都是恒温动物,故A正确;蛛丝马迹中,马是哺乳动物,属于恒温动物,而蜘蛛是节肢动物,属于变温动物,故B错误;鹬蚌相争中,鹬是鸟类,属于恒温动物,蚌是软体动物,属于变温动物,故C错误;虎头蛇尾中,老虎是哺乳动物,属于恒温动物,而蛇是爬行动物,属于变温动物,故D错误。故选A。
点睛: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的概念及其区别,恒温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而变温动物具有冬眠的现象,是对低温环境的适应方式。
下列动物中,属于软体动物的是( )
①对虾 ②乌贼 ③扇贝 ④梭子蟹 ⑤海蜇 ⑥蜗牛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C
【分析】
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差异较大,种类繁多,约10多种。但基本结构是相同的:身体柔软,具有坚硬的贝壳,身体藏在壳中,藉以获得保护,由于贝壳会妨碍活动,所以它们的行动都相当缓慢;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外套膜,常常分泌有贝壳。足的形状各具特色,如河蚌的斧足,蜗牛的腹足,乌贼的腕足等。
【详解】
①对虾、④梭子蟹的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具有较硬的头胸甲,是甲壳动物;②乌贼、③扇贝、⑥蜗牛的身体柔软,有外套膜,是软体动物。⑤海蜇结构简单,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是腔肠动物。
故选:C。
【点睛】
此题考查了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常见的软体动物。
在节肢动物中,昆虫种类最多。下列属于昆虫的组合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D
【分析】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一般有两对翅,有三对足,有外骨骼。图中的①是蜈蚣,②苍蝇,③蝉,④蜘蛛。
【详解】
①蜈蚣属于节肢动物多足纲。②苍蝇和③蝉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一般有两对翅,有三对足,有外骨骼,属于昆虫。④蜘蛛属于节肢动物多足纲。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昆虫的特征。
用吸管吸取紫红色的火龙果汁滴在鱼口的前方,发现火龙果汁从口流入,再由鳃盖后缘流出,这一过程实质是( )
A.鱼在喝火龙果汁 B.鱼在喝水
C.鱼在吸入二氧化碳 D.鱼在呼吸
D
【分析】
鱼的呼吸器官是鳃,是由许多的鳃丝组成的,水由口进入然后经鳃盖后缘流出,当水流经鳃丝时,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二者进行气体交换。
【详解】
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鱼的呼吸器官是鳃,是由许多的鳃丝组成的,水由口进入然后经鳃盖后缘流出,当水流经鳃丝时,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二者进行气体交换。把红色的火龙果汁滴在鱼口的前方,发现火龙果汁从口流入,再由鳃盖后缘流出,这一过程实质是鱼在呼吸。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熟知鱼用鳃呼吸,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是适于水生生活的特点。
下列动物及其相应的呼吸器官,错误的是( )
A.蚯蚓——湿润体壁 B.鲫鱼——鱼鳔
C.青蛙——肺和皮肤 D.蛇——肺
B
【分析】
①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它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体壁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②鲫鱼用鳃呼吸;③青蛙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④蛇属于爬行动物用肺呼吸。
【详解】
A.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它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体壁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A正确。
B.鲫鱼属于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鱼鳔调节身体的比重,B错误。
C.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C正确。
D.蛇属于爬行动物,用肺呼吸,D正确。
故选:B。
【点睛】
不同动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是不同的。
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一级保护动物,下列对其相关特征描述错误的是( )
A.幼体必须生活在水中 B.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C.体表覆盖角质鳞片 D.用肺呼吸,气体交换能力强
A
【分析】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
【详解】
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一级保护动物,属于爬行动物,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气体交换能力强,体表覆盖角质鳞片、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生殖发育脱离了水的限制。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属于变温动物。所以A错误。
故选:A。
【点睛】
关键是熟记爬行动物的特点。
下列动物中,身体呈辐射对称的是( )
A. B.
C. D.
A
【分析】
腔肠动物是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图中A是水母属于腔肠动物,B是蚯蚓属于环节动物,C涡虫属于扁形动物,D蛔虫属于线形动物。
【详解】
A.水母属于腔肠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A正确。
B.蚯蚓属于环节动物,身体呈左右对称,B错误。
C.涡虫是扁形动物,身体呈左右对称,C错误。
D.蛔虫属于线形动物,身体通常呈长圆柱形,身体呈左右对称,D错误。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与其它脊椎动物相比,鸟类特有的特征是( )
①用肺呼吸 ②前肢变成翼 ③体温恒定
④卵生 ⑤有喙无齿 ⑥骨骼轻而坚固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⑤⑥ D.①③④
C
【分析】
鸟类的主要特征有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利于飞行;心脏四腔,用肺呼吸,用气囊辅助完成双重呼吸,体温恒定,体内受精,卵生,有发达的神经系统,直肠很短,能减轻体重,有的骨很薄,有的骨愈合在一起,长骨中空等。
【详解】
由分析我们了解了鸟类的主要特征,其中有的是其它动物也具有的特点,如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卵生等也是哺乳动物具有的特点。两栖动物、爬行类等也是卵生。其中鸟类所特有的特征是②前肢变成翼、⑤有喙无齿、⑥骨骼轻而坚固。可见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掌握鸟类的主要特征,了解鸟类特有的特点,结合题意即可答题。
下列关于动物的生活环境与获取食物的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螅生活在淡水中,利用刺细胞辅助捕获猎物
B.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靠吸食粪便维持生活
C.节肢动物生活在水中,利用口器获取食物
D.环节动物生活在土壤中,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
A
【分析】
(1)腔肠动物是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体壁由内、外胚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腔肠动物的触手十分敏感,上面生有成组的被称为刺丝囊的刺细胞,如果触手碰到可以吃的东西,末端带毒的细线就会从刺丝囊中伸出,刺入猎物体内,麻痹或杀死猎物。
(2)寄生虫终生生活在寄主体表或体内靠获取寄主体内的养料生存。
(3)节肢动物生活在陆地上,节肢动物中的昆虫纲利用口器取食,昆虫的口器有多种,有刺吸式口器、肛吸式口器、舔吸式口器、咀嚼式口器等,但并不是所有的节肢动物都生活在陆地上。
(4)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基本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详解】
A.水螅生活在淡水中,有一种较为特殊的结构称为刺细胞,帮助捕捉食物,A正确。
B.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靠吸食小肠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B错误。
C.节肢动物有的生活在陆地,有的生活在水中。生活在陆地上的节肢动物利用口器获取食物,如蝗虫,C错误。
D.环节动物中的蚯蚓生活在土壤中,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而沙蚕水蛭生活在水中,D错误。
故选:A。
【点睛】
明确各种动物的生活环境和捕获食物的方式即能正确答题。
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最重要的区别是( )
A.爬行动物没有四肢,两栖动物有四肢
B.爬行动物用肺呼吸,两栖动物用皮肤呼吸
C.爬行动物生活在陆上,两栖动物生活在水和陆地上
D.爬行动物在陆地上产卵,两栖动物在水中产卵
D
【分析】
(1)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爬行类的生殖以及幼体的发育都脱离了水的限制,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2)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肺部发达,兼用皮肤呼吸。
【详解】
A.大多数爬行动物有四肢,有些两栖动物没有四肢,不是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最重要的区别,A不符合题意。
B.爬行动物用肺呼吸,两栖动物用肺和皮肤呼吸,这不是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最重要的区别,B不符合题意。
C.爬行动物生活在陆上,有时也可在水中生活;两栖动物生活在水和陆地上,这不是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最重要的区别,C不符合题意。
D.两栖动物在水中产卵,水中发育;爬行动物在陆地产卵,生殖发育摆脱了对水的依赖,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更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
下列表示骨、关节、肌肉的模式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B
【分析】
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骨骼肌两端是白色的肌腱,中间较粗的部分是肌腹。骨骼肌一般要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骨和关节本身没有运动能力,必须依靠骨骼肌的牵引来运动。
【详解】
AC.两块骨骼肌没有跨越关节,没有附着在相邻的骨上,AC错误。
B.肌肉跨越了一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B正确。
D.骨骼肌跨越两个关节,没有附着在相邻的骨上,D错误。
故选:B。
【点睛】
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可见,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我们上楼梯时,每上一个阶级都要提起小腿,完成提小腿这一动作的动力来自( )
A.神经 B.骨胳肌 C.骨 D.关节
B
【分析】
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
【详解】
人属于哺乳动物,其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骨骼肌组成,骨和骨连接构成骨骼,关节是骨连接的主要形式,当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兴奋刺激后,就会收缩变短,产生一定的拉力,牵动骨围绕着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运动。所以我们上楼梯时,每上一个阶级都要提起小腿,完成提小腿这一动作的动力来自骨骼肌。
故选:B。
【点睛】
熟记骨、关节、骨骼肌的协调配合与运动的产生及其之间关系。
当你做任何一个动作时,都会包括以下步骤:①骨绕着关节活动②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④骨骼肌收缩。这些步骤的先后顺序是( )
A.③④②① B.②③④① C.①②③④ D.④③①②
A
【分析】
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
【详解】
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因此,“做任何一个动作时”,这些步骤发生的正确顺序是: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④骨骼肌收缩、②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①骨绕关节转动。
故选:A。
【点睛】
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下列动物行为中,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
A.蜜蜂汲取花蜜、采集花粉 B.在春天,候鸟成群结队飞往北方
C.松鼠将松子储存在树洞里 D.小狗给刚进家门的主人送拖鞋
D
【分析】
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详解】
ABC.蜜蜂汲取花蜜、采集花粉;在春天,候鸟成群结队飞往北方;松鼠将松子储存在树洞里,都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ABC不符合题意。
D.小狗给刚进家门的主人送拖鞋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掌握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下列现象,不属于动物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是
A.大雁飞翔时,不断变化飞行方阵 B.蜜蜂的各种舞蹈
C.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 D.狒狒面部的各种复杂表情
C
【分析】
动物通讯是动物间的信息交流,常表现为一个动物借助自身行为或身体标志作用于其他动物(同种或异种)的感觉器官从而改变后者的行为。通讯是具有适应意义的行为,常见的通讯事例大多是互利的,如通过通讯异性个体得以交配,社群动物得以共同取食、御敌等,动物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
【详解】
A.大雁飞翔时,不断变化飞行方阵是通过动作告诉同伴,跟我一起飞,属于信息交流,不符合题意。
B.蜜蜂的各种舞蹈是通过动作告诉同伴蜜源的位置方向,属于动物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不符合题意。
C.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是蚊子翅膀煽动空气摩擦发出的,而非动物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符合题意。
D.狒狒面部的各种复杂表情,是通过面部表情动作向同伴表达的信息的交流方式,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
某海关在进口食品检疫中发现一种致病微生物,这种微生物为单细胞生物,具有细胞壁,细胞内没有成形细胞核,你认为这种生物最可能是( )
A.细菌 B.酵母菌 C.草履虫 D.噬菌体
A
【分析】
动物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详解】
A.细菌都是单细胞的,而且具有细胞壁,细胞内没有成形细胞核,A符合题意。
B.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B不符合题意。
C.草履虫 是单细胞动物,具有成形的细胞核,C不符合题意。
D.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各类生物的细胞结构。
食品在冰箱中能保存一定的时间不腐烂,主要是冰箱环境中( )
A.细菌和真菌不能生长 B.没有细菌和真菌
C.细菌和真菌繁殖很慢 D.细菌和真菌都冻死了
C
【分析】
因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渍、干制、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等。
【详解】
防止食品腐败的原理都是杀死或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冰箱中温度低,能抑制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细菌、真菌繁殖很慢,数量少,不能充分分解食物,达到保鲜的目的。并不是低温杀死细菌。因此,食品在冰箱中能保存一定的时间不腐烂,主要是冰箱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繁殖较慢。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常见的食品保存的方法及原理。
酵母菌、曲霉、木耳都属于真菌,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
A.都是单细胞生物 B.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C.细胞中有叶绿体 D.必须利用现成有机物生活
D
【分析】
真菌有单细胞的个体,也有多细胞的个体。真菌的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多细胞的真菌由细胞形成菌丝。有些菌丝位于营养物质的上面,称为直立菌丝;有些菌丝深入到营养物质内部,称为营养菌丝。
【详解】
A.真菌中酵母菌是单细胞的,曲霉、木耳都是多细胞的,A错误。
B.酵母菌、曲霉、木耳都属于真菌,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B错误。
CD.酵母菌、曲霉和木耳的细胞既不含叶绿体,是典型异养生物。它们从动物、植物的活体、死体和它们的排泄物,以及断枝、落叶和土壤腐殖质中、来吸收和分解其中的有机物,作为自己的营养,必须利用现成有机物生活,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真菌的结构特点和营养方式。
下列食品与制作过程中使用的细菌或真菌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甜酒——酵母菌 B.泡菜——乳酸菌
C.面包——曲霉 D.白醋——醋酸菌
C
【分析】
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蒸馒头、做面包、酿酒等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
【详解】
A.酿酒时要用到酒曲,主要成分是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A正确。
B.制泡菜要用到乳酸杆菌,乳酸菌属于细菌,通过分裂进行生殖,在无氧的条件下,经酵母菌的发酵后使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使菜具有甜酸风味,B正确。
C.做馒头或面包时,经常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馒头或面包暄软多孔,C错误。
D.制醋要用醋酸菌,醋酸菌发酵能产生醋酸,D正确。
故选:C。
【点睛】
多掌握常见的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的例子,并理解其原理。
下列关于抗生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生素是一种营养素 B.抗生素由真菌产生
C.抗生素由细菌产生 D.抗生素能杀灭病毒
B
【分析】
抗生素是由真菌产生的,能治疗细菌性疾病的物质。
【详解】
A.抗生素是由真菌产生的,能治疗细菌性疾病的物质,不是营养素,A错误。
B.抗生素是由真菌产生的,能治疗细菌性疾病的物质,B正确。
C.抗生素是由真菌产生的,不是细菌,C错误。
D.青霉素是一种著名的抗生素,它是由真菌中的青霉菌产生的,可以治疗多种细菌性疾病,对病毒不起作用,D错误。
故选:B。
【点睛】
了解抗生素的来源和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保存食品过程中,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原理是( )
A.减少食品中的水分 B.抑杀食品中的细菌或真菌
C.增加食品中的盐分 D.对食品进行密封处理
B
【分析】
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渍、干制、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溶菌酶等。
【详解】
由于各种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接触到食物,并利用食物上的有机物,发育繁殖。期间会产生很多的生长代谢产物,产生各种各样的味道,如酸、臭等等。因此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防止食品腐败变质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与繁殖。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食品防腐的原理。
近几十年,我国珍稀动物的数量迅速减少,其主要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人们大量砍伐树木,破坏了森林,使动物失去栖息环境
B.人们对湿地过度开发利用,使湿地动物失去了生长繁殖的环境
C.地震、火山、山火等自然灾害导致动物大量死亡
D.人们大量捕猎动物,致使动物的数量不断减少
C
【分析】
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其中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是主要原因。
【详解】
A.森林是动物的栖息地。人们大量砍伐树木,破坏了森林,使动物失去栖息环境,所以珍稀动物的数量迅速减少,A正确。
B.湿地是动、植物的栖息地,人们对湿地过度开发利用,使湿地动物失去了生长繁殖的环境,所以珍稀动物的数量迅速减少,B正确。
C.地震、火山、山火等自然灾害导致动物大量死亡是自然原因,不是动物减少的主要原因。C错误。
D.人们大量捕猎动物,是人类的偷猎致使动物的数量不断减少,所以珍稀动物的数量迅速减少,D正确。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原因。
放置一段时间的橘子通常会长出青绿色的“毛”,这些青绿色的“毛”( )
A.含有丰富的叶绿素 B.通过出芽繁殖后代
C.能产生青霉素 D.是单细胞真菌
C
【分析】
真菌的菌落一般较大,如“毛状“,可见物质的发霉长毛,应该是由霉菌等多细胞真菌引起的。
【详解】
青霉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上面生有大量的孢子呈扫帚状,青绿色,多在发霉的橘子等上出现。所以放置一段时间的橘子通常会长出青绿色的“毛”, 这些青绿色的“毛”是青霉。
A.青霉属于真菌,没有叶绿素,A错误。
B.青霉属于真菌,产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后代,B错误。
C.青霉能产生青霉素可以治疗多种细菌性疾病,C正确。
D.青霉是多细胞真菌,D错误。
故选:C。
【点睛】
真菌与人类的关系是考查的重点,可结合着具体的真菌的作用掌握。
如下图所示,将六种动物分为两组,分类依据是( )
Ⅰ组:水螅、蚯蚓、蝗虫 Ⅱ组:鱼、蜥蜴、兔
A.脊柱的有无 B.生殖方式的不同
C.受精方式的不同 D.体温是否恒定
A
【分析】
对动物进行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
【详解】
根据动物的体内有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水螅、蚯蚓、蝗虫的体内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鱼、蜥蜴、兔的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做这题的关键是掌握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是体内有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
下列关于肝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腐败食物中大量繁殖 B.能进行分裂生殖
C.体积比细菌小得多 D.能制造有机物
C
【分析】
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病毒很小一般都能通过细菌滤器,多数病毒直径在100nm(20~200nm),较大的病毒直径为300-450纳米(nm),较小的病毒直径仅为18-22纳米。
【详解】
A.病毒寄生在活细胞内,不会在腐败的食物中大量繁殖,A错误。
B.病毒依靠自我复制的方式进行繁殖,B错误。
C.病毒个体微小,观察时要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比细菌小得多,C正确。
D.病毒营寄生生活,不会制造有机物,D错误。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
研究人员把野生水稻与当地水稻品种杂交,培育杂交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培育的原理是利用生物多样性中的( )
A.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B.基因的多样性
C.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D.生物数量的多样性
B
【分析】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我国动物、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如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载培水稻进行杂交,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新品种。所以B正确。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下列生物多样性锐减现象中,主要由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的是( )
A.两千多年来我国森林覆盖率由50%下降到20%
B.云南滇池水葫芦疯长,水中鱼类数量大量减少
C.近几十年来长江白鳍豚数量急剧减少,难觅踪影
D.西藏、新疆、青海三省藏羚羊数量大幅减少
B
【分析】
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有:栖息地的丧失、人类的滥捕乱杀和外来物种的入侵等。
【详解】
A.两千年前,我国森林覆盖率为50%,而现在仅有20%,主要是乱砍滥伐(或破坏植被)造成森林植被减少,A不符合题意。
B.水葫芦属于外来物种。水葫芦疯长使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甚至绝迹,破坏水域生态系统,主要由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的,B符合题意。
C.白鳍豚急剧减少的原因有:过度的渔业捕捞和非法渔业、航行船舶和水下噪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水质污染,以及河道采沙等,C不符合题意。
D.藏羚羊的羊绒价格昂贵,偷猎者躲避管理保护人员,钻管理的空子进行非法偷猎藏羚羊,严重威胁藏羚羊的生存,偷猎者的枪声仍不时响起表明威胁藏羚羊生存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的偷猎与破坏,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
下图是部分食肉动物的分类系统图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狗、狼、狐、豹都属于食肉目动物
B.猫科的动物种类比豹属的动物种类多
C.狗和狼的亲缘关系比狐和豹亲缘关系更近
D.犬科动物之间的共同特征比犬属动物之间的多
D
【分析】
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
【详解】
A.狗、狼、狐、豹都属于食肉目动物,A正确。
B.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动物越多,科>属,所以猫科的动物种类比豹属的动物种类多,B正确。
C.狗和狼同属,虎和豹同目,狗和狼的亲缘关系比狐和豹亲缘关系更近,C正确。
D.科>属,犬科动物之间的共同特征比犬属动物之间的少,D错误。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分类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仔细分析题中的分类索引,结合题意解答。
下表是我国动植物情况,表中信息直接反映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类群 | 被子植物 | 裸子植物 | 蕨类植物 | 鸟类 | 爬行类 | 两栖类 | 哺乳类 |
我国种数 | 30000种 | 约240种 | 2500种 | 1244种 | 376种 | 284 | 581 |
A.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B.基因的多样性
C.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D.生物数量的多样性
C
【分析】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兔之间(有白的、黑的、灰的等)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环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等。
题干资料直接反映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重点理解基因的多样性。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动物行为的一项是( )
A.母兔生下的小兔有黑兔和白兔 B.黑猩猩堆叠木箱取高处的食物
C.蝙蝠白天栖息于岩壁上 D.猫静伏在老鼠出没的洞口
A
【分析】
动物行为是生物进行的从外部可察觉到的有适应意义的活动。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他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行为。不仅包括身体的运动,还包括静止的姿势、体色的改变或身体标志的显示、发声,以及气味的释放等。
【详解】
A.母兔生下的小兔有黑兔和白兔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不是动物行为,A符合题意。
B.黑猩猩堆叠木箱取高处的食物,是取食行为,B不符合题意。
C.蝙蝠白天栖息于岩壁上是节律行为,C不符合题意。
D.猫静伏在老鼠出没的洞口是为了获取食物,属于动物行为,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动物行为概念、特点。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人人有责。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做到的是( )
①不食用珍稀的野生动物 ②生活中合理节约用水
③多用树木作燃料 ④少买少穿动物皮毛衣服
⑤用完的废旧电池马上与其他垃圾一起丢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B
【分析】
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详解】
①不食用珍稀的野生动物、②生活中合理节约用水、④少买少穿动物皮毛衣服,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③多用树木作燃料,会砍伐树木,破坏环境、⑤用完的废旧电池马上与其他垃圾一起丢弃,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物多样性,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故选:B。
【点睛】
掌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日常生活中丢弃的果皮、菜叶、变质的食物等经一段时间堆放发酵后,会成为优质有机肥,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堆放发酵的过程实质是有机物分解的过程
B.发酵形成的有机肥中含有丰富的无机盐
C.发酵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细菌和真菌
D.堆放发酵过程是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的过程
D
【分析】
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详解】
A.堆放发酵的过程,实质是借助垃圾中微生物的分解物能力,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养分的过程,A正确。
B.堆放的食物残体经微生物发酵后,产生大量的多种酸、肽类以及氮、磷、钾在内的无机盐等营养物质,B正确。
C.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发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细菌、真菌,C正确。
D.堆放发酵过程是食物中有机物化成无机物转的过程,D错误。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生物技术的应用和实例。
在下图装置中加入葡萄糖、水和干酵母(内有活酵母菌),不断搅拌。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该装置中将会产生的物质是( )
A.二氧化碳 B.酒精 C.氧气 D.乳酸
A
【分析】
酵母菌不含叶绿体,进行腐生生活,它在无氧和有氧的条件下都能生活。无氧时,酵母菌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并且释放出较少的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利用这一特点可进行酿酒。有氧时,酵母菌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出较多的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蒸馒头、面包的原理)。
【详解】
观察此装置是在有氧的环境下加入葡萄糖、水和酵母菌,并不断搅拌,是酵母菌和葡萄糖充分混合,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装置内的酵母菌会将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的水,并释放出较多的能量供各项生命活动。因此,该装置中将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故选:A。
【点睛】
理解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下的生命活动,及在发酵技术中的应用可解答。
自然界中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下列动物中,运动方式与其它动物不同的是( )
A.跳蚤 B.青蛙 C.袋鼠 D.蜻蜓
D
【解析】
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有飞行、游泳、爬行、行走、奔跑等,据此答题。
【详解】
跳蚤、青蛙、袋鼠运动方式是跳跃,蜻蜓的运动方式是飞行,可见蜻蜓的运动方式与其它三种不同。故D符合题意。
【点睛】
动物因种类不同,生存环境各异,其运动方式也大相径庭。
下列关于动物运动和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和骨骼肌组成
B.只要运动系统完好,动物就能正常运动
C.先天性行为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
D.学习行为与遗传因素没有关系
C
【分析】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骨骼肌组成,A错误;
完成运动要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运动系统来完成,除此之外,还需要能量,也要用到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B错误;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C正确;
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因此学习行为也有遗传因素的作用,D错误。
长骨中对骨的生长与再生具有重要作用的是
A.骨髓腔里的黄骨髓 B.骨膜中的血管
C.骨松质和骨密质 D.骨膜中的成骨细胞
D
【分析】
骨的基本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骨的生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骨的长长与长粗。对骨的生长与再生具有重要作用的是骨膜中的成骨细胞。
【详解】
A、骨髓填充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空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胎、幼儿的骨髓全是红骨髓。成年之后,长骨骨干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称为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失血时有会转化红骨髓,造血功能又恢复,不符合题意;
B、骨的基本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骨膜内有神经和血管,血管为骨组织提供营养,不符合题意;
C、骨质包括骨松质和骨密质,前者呈海绵状,由许多片状的骨小梁交织而成,分布于骨的内部和长骨的两端。后者质地坚硬致密,主要分布于骨干,抗压力强,不符合题意;
D、骨的生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骨的长长与长粗。在骨的结构中与生长有关的结构有骨骺端的软骨层和骨膜中的成骨细胞。人在幼年的时候,骨骺端的软骨层能够不断产生新的骨组织使骨不断长长,但到成年后这些软骨就骨化成骨不再生长了;骨表面的骨膜中有成骨细胞具有再生功能,对骨折后骨的愈合起重要作用,它还能不断产生新的骨细胞使骨不断长粗。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掌握骨的结构以及功能是本题解题关键。
生活中人们往往利用动物的一些行为满足自己的需要,下列是利用动物的学习行为的是
A.养猫用于抓老鼠 B.养猴用于马戏团表演
C.养家蚕获取蚕丝 D.养母鸡获得鸡蛋
B
【分析】
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详解】
养猫用于抓老鼠、家蚕获取蚕丝、母鸡获得鸡蛋属于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养猴的马戏团表演属于学习行为,是动物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
在紧急情况下,会发生晰蜴自断尾,金龟子的假死,乌贼遇到敌害时释放墨汁现象。这些属于动物的
A.防御行为 B.攻击行为 C.繁殖行为 D.社群行为
A
【分析】
动物所进行的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把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从行为所具有的适应性意义来看,动物的行为分为:取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迁徙行为、社会行为等。
【详解】
A.防御行为是动物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在紧急情况下,会发生蜥蜴自断尾,金龟子的假死,乌贼遇到敌害时释放墨汁现象。这些属于动物的防御行为,故A符合题意。
B.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故B不符合题意。
C.繁殖行为是与动物繁殖有关的一切行为,故C不符合题意。
D.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的类型及特点。
20世纪50~60年代,麻雀因啄食农作物被列为害鸟,我国因此展开了“剿灭麻雀”的运动。而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应保护麻雀,原因是麻雀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是
A.维持生态平衡 B.为人类提供食物
C.帮助水稻传播花粉 D.为人类提供观赏
A
【分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包括在维持生态平衡中有重要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详解】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20世纪50~60年代,麻雀因啄食农作物被列为害鸟,我国因此展开了“剿灭麻雀”的运动。而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应保护麻雀,原因是麻雀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是维持生态平衡。麻雀是人类的朋友,不能为人类提供食物。水稻属于风媒花,微风轻抚天气有利于花粉的传播,而不需要麻雀进行传粉。麻雀不为人类提供观赏,还啄食农作物。故选A。
【点睛】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应从维护生物圈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按照生态系统发展的规律办事。各种动物在自然界中各自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动物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和有害的一面,合理地保护和控制、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
下列动物中,属于我国特有珍稀爬行动物的是( )。
A.蟒蛇 B.扬子鳄 C.中华鲟 D.丹顶鹤
B
【解析】
扬子鳄或称作鼍,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体型最细小的鳄鱼品种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在生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中生代的“活化石”。我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严禁捕杀。
【详解】
蟒蛇属于爬行动物,但不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爬行动物,故A不符合题意;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淡水鳄类,是世界上体型最细小的鳄鱼品种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在生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被称为“活化石”,故B符合题意;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故C不符合题意;丹顶鹤是鹤类中的一种,因头顶有“红肉冠“而得名,是东亚地区所特有的鸟种,因体态优雅、颜色分明,在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具有吉祥、忠贞、长寿的象征,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叫仙鹤,属于鸟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如果在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 )
A.藏羚羊 B.大熊猫 C.白鳍豚 D.扬子鳄
A
【解析】
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主要的保护对象是藏羚羊。
大蒜素有“天然抗生素”的美称,下列关于我市名优特产-花官大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蒜良好的品质既与遗传物质有关,也与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有关
B.大蒜有紫皮、白皮、红皮等不同品种,这体现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C.不同品种的大蒜细胞所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不同
D.大蒜含有的人体所需营养物质都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A
【解析】
试题分析:大蒜良好的品质既与遗传物质有关,也与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有关,正确;大蒜有紫皮、白皮、红皮等不同品种都是同一个物种,这体现了生物基因的多样性,而不是物种的多样性,错误;不同品种的大蒜都是同一个物种,因此细胞所含有的染色体数目相同,错误;大蒜含有的人体所需营养物质中有机物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其它营养物质如水、无机盐等都是根吸收的,错误.
考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甲型肝炎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按照寄生对象不同,甲肝病毒属于 ( )
A.植物病毒 B.动物病毒
C.细菌病毒 D.噬菌体
B
【分析】
甲型肝炎依据病毒寄生的生物体的不同,把病毒分成三类,分别是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
【详解】
依据病毒寄生的生物体的不同,把病毒分成三类,分别是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寄生在植物体内的病毒叫植物病毒,寄生在动物体内的病毒叫动物病毒,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病毒叫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由此可知题中的甲型肝炎病毒是寄生在动物体内的,因此属于动物病毒。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掌握病毒的分类,了解什么是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
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其胚胎发育的场所和从母体获取营养物质的结构分别是( )
A.子宫和胎盘 B.输卵管和脐带
C.卵巢和胎盘 D.脐带和胎盘
A
【分析】
哺乳动物在繁殖期间哺乳动物雌雄交配,雄性的精子进入雌性的体内,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在雌性动物的子宫内发育形成胚胎,胚胎在母体的子宫内,通过胎盘和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发育成胎儿,胎儿从母体生出来,这种生殖方式叫胎生。
【详解】
胚胎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液体---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取营养物质和氧。输卵管是受精卵形成的部位,卵巢是女性最重要的生殖器官,能形成卵细胞,产生雌性激素。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胎儿发育的场所。
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是生殖细胞。人体内能产生这些生殖细胞的器官是
A.精子和卵细胞 B.睾丸和卵巢
C.睾丸和精子 D.卵巢和卵细胞
B
【分析】
男性的生殖系统包括精囊,输精管,睾丸,阴茎等;女性的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
【详解】
睾丸是男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卵巢是女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细胞都是生殖细胞。
故选:B。
【点睛】
本题是一个基础题,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记忆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个受精卵的形成是一个新生命的起点。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部位是
A.卵巢 B.输卵管 C.子宫 D.睾丸
B
【分析】
人体的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处完成受精作用,受精卵是生命的开始,从受精卵分裂的第一刻标志着人体发育的开始。
【详解】
A.卵巢是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故A不符合题意。
B.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里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是生命的开始。受精卵随后,分裂为两个细胞,大约每隔12小时分裂一次,这些细胞从输卵管进入子宫后,细胞会继续分裂、分化变成胎儿,胚胎钻进子宫内膜,发育长大,故B符合题意。
C.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故C不符合题意。
D.睾丸是男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受精的场所。
下列关于DNA、基因、染色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DNA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B.一般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DNA分子
C.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D.染色体主要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
B
【分析】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详解】
A.染色体是指细胞核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它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 DNA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故A正确。
B.一般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DNA分子呈双螺旋结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条DNA上有许多个基因,故B错误。
C.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故C正确。
D.染色体是指细胞核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它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关于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下列对应有误的是( )
A.酵母菌——泡菜 B.甲烷细菌——生产沼气污水处理
C.根瘤菌——固氮 D.大肠杆菌——工业化生产胰岛素
A
【分析】
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和面包要用到酵母菌,据此答题。
【详解】
A、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在无氧气的情况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牛奶经乳酸菌的发酵后使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易于消化,所以具有甜酸风味,其营养成份与鲜奶大致相同,是一种高营养食品,A错误。
B、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有很多有机物,可以作为细菌的食物,在无氧的环境中,一些杆菌和甲烷菌等细菌通过发酵把这些物质分解,产生甲烷,可以燃烧,用于照明、取暖等,是一种清洁的能源,B正确。
C、根瘤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它为植物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被植物利用,C正确。
D、把人胰岛素基因注入大肠杆菌体内,可以通过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D正确。
故选:A。
【点睛】
理解掌握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采用结扎手术可以避孕,男性输精管结扎后()
A.能产生精子,有第二性征 B.能产生精子,无第二性征
C.不产生精子,有第二性征 D.不产生精子,无第二性征
A
【解析】
男性的生殖器官中,睾丸是最主要的,另外还包括附睾、前列腺和输精管等结构。
【详解】
男性的精子是由睾丸产生的,同时睾丸还能分泌雄性激素,维持男性的第二性征,输精管具有输送精子的作用,因此,男性做了结扎手术后,只是精子的运输被阻断,依然可以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第二性征不会消失,故选A。
【点睛】
考查男性的生殖器官的功能,重点掌握睾丸的功能。
“女大十八变,越变越漂亮”,与之直接相关的器官和物质是( )
A.卵巢 雌性激素 B.子宫 月经
C.睾丸 雄性激素 D.子宫 雌性激素
A
【分析】
女性的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其中卵巢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
【详解】
卵巢有产生卵细胞,分沁雌性激素的作用;子宫有的功能是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及产生月经的地方;阴道是精子进入和胎儿产出的通道;输卵管输送卵子及受精完成于胚胎初期发育的地方。“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与这种变化直接相关的器官和物质是卵巢和雌性激素。卵巢是分泌雌激素的重要器官,而雌激素促使女性发生第二性征的改变。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女性生殖器了解和掌握,属于基础性的考查。
蝗虫主要蚕食禾本科农作物幼嫩的茎和叶,导致农作物减产。防治蝗虫的最佳时期是
A.受精卵 B.蛹
C.幼虫 D.成虫
C
【分析】
昆虫的变态发育分为完全不同发育和不完全不同发育。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为:卵→幼虫→蛹→成虫(例如:家蚕、蜜蜂、菜粉蝶、蚊、蝇);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为:卵→若虫→成虫(例如:蝗虫、螳螂、蝼蛄、蟋蟀)。
【详解】
蝗虫的发育是属于不完全变态,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相似,只是大小、翅膀有无、生殖器官发育成度不同。蝗虫的幼虫期发育时间较短,食量较小;而成虫主要以禾本科农作物为食,食量大,消化能力强。因此蝗虫主要危害禾本科农作物,其危害最严重的时期是成虫时期。灭蝗最好在幼虫期,特别是3龄前蝗虫翅不发达,有利于集中消灭。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不完全变态发育中幼虫和成虫的不同特点。
农民王小二在政府的帮助下,走上了饲养牛蛙和野鸡的致富之路。他观察到雌雄牛蛙以“抱对”形式进行繁殖、野鸡是以“交配”形式进行繁殖,请你说出这两种动物的受精方式( )
A.牛蛙和野鸡都是体内受精 B.牛蛙是体内受精,野鸡是体外受精
C.牛蛙是体外受精,野鸡是体内受精 D.牛蛙和野鸡都是体外受精
C
【分析】
(1)青蛙的生殖过程:在繁殖季节,雄蛙鸣叫→雌雄蛙抱对→雌蛙排卵、雄蛙排精→体外受精。雌雄蛙分别把卵细胞和精子排到水中,精卵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这种受精方式称为体外受精。青蛙的发育过程可以概括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在生殖时期,发育成熟的雌、雄鸟进行交配,雄鸟把精子送入雌鸟体内,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完成体内受精。受精卵在雌鸟的体内开始发育。鸟卵产出以后,由于外界温度低于鸟的体温,胚胎就暂停发育。以后在鸟的体温或人工孵化箱的恒温条件下,胚胎继续发育,最后雏鸟破壳而出。
【详解】
牛蛙属于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生殖是雌雄蛙经过抱对后,分别将卵细胞和精子排在水中,在水中发育结合形成受精卵,它的幼体也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经过幼体发育成成体后,成体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营水陆两栖生活。因此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因此牛蛙是体外受精;鸟类生殖发育的过程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几个阶段,野鸡经过公鸡和母鸡交配后,在母鸡的体内结合受精然后产下卵,因此野鸡是体内受精。
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两栖动物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的相关内容。
鸟卵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
A.卵壳 B.卵白 C.卵黄 D.胚盘
C
【解析】
卵黄为胚胎的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卵白为胚胎发育提供养料和水分。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白居易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反映了生物繁衍后代的本能,下列有关生物生殖和发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家燕在生殖发育过程中具有求偶、筑巢、孵卵、育雏等行为
B.青虫是昆虫发育过程中的幼虫阶段
C.家燕的发育过程为受精卵、雏鸟、成鸟三个阶段
D.一个家燕的卵就是一个卵细胞
D
【分析】
鸟类的繁殖行为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化、育雏几个过程。据此解答。
【详解】
A.家燕在生殖发育过程中具有求偶、交配、产卵、筑巢、孵卵、育雏等繁殖行为,故A正确。
B.有的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完全变态发育,青虫是昆虫发育过程中的幼虫阶段,故B正确。
C.家燕的发育过程为受精卵、雏鸟、成鸟三个阶段,家燕的雏鸟属于晚成雏,故C正确。
D.鸟卵结构包括卵壳,卵壳膜,气室,系带,卵白,卵黄膜,卵黄和胚盘,胚盘内含有遗传物质。卵细胞包括卵黄、胚盘、卵黄膜,所以一个家燕的卵不是一个卵细胞,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鸟类的生殖发育过程,完全变态发育的过程,鸟卵的结构和功能。
下列繁殖方式中,属于有性生殖的是
A.水稻的种子繁殖 B.柿树嫁接在黑枣上
C.夹竹桃的压条繁殖 D.马铃薯块茎繁殖
A
【分析】
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无性生殖的关键在于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如嫁接、扦插、压条、克隆、组织培养等。
【详解】
种子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受精卵是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的,遗传物质来自于亲代双方,所以水稻的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柿树嫁接在黑枣上,夹竹桃的压条繁殖,马铃薯块茎繁殖属于无性生殖,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的一部分发育为新的个体,繁殖速度快,较好地保持遗传的稳定性。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
校园里的一棵茶树上同时开了红色和白色的花,要获得此种茶树需利用的植物繁殖技术是
A.扦插 B.嫁接 C.组织培养 D.种子繁殖
B
【分析】
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属于一种无性生殖,可以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思考答题。
【详解】
A.扦插一般是指把植物的茎进行切断,经过处理之后,插在土壤中,然后每一段枝条都可以生根发芽,长出一个新的植株,故A不符合题意。
B.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没有经过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砧木一般不会对接穗的遗传性产生影响。因此,校园里的一棵茶树上同时开了红色和白色的花,要获得此种茶树需利用的植物繁殖技术是
嫁接,故B符合题意。
C.植物的组织培养指的是在无菌的条件下,将植物的茎尖、茎段或是叶片等切成小块,培养在特制的培养基上,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大批量的培育出所需要的植物新个体,故C不符合题意。
D.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种子播种在土壤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为新的个体,故D不符合意。
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嫁接的特点。
以下关于基因型和表现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般说来,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也相同
B.一般说来,基因型不相同,表现型也一定相同
C.一般说来,相同环境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也相同
D.表现型与基因型没有直接关系
C
【分析】
基因型是指某一生物个体全部基因组合的总称,它反映生物体的遗传构成,即从双亲获得的全部基因的总和。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生物体的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决定。
【详解】
A.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AA和Aa,故A错误。
B.基因型不相同,表现型可能相同,如豌豆的DD和Dd都是高茎,但是还受环境的影响,故B错误。
C.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的,相同生活环境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也相同,故C正确。
D.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但不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全部,因为还要受环境的影响,所以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下列人的各组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长发和卷发 B.身高和体重 C.有酒窝和无酒窝 D.蓝眼睛和大眼睛
C
【分析】
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详解】
长发和卷发、身高和体重、蓝眼睛和双眼皮,都是两种性状,不是相对性状;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是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属于相对性状。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相对性状的概念。
青少年骨的弹性大,容易变形,所以青少年要
A.睡较柔软的弹簧床 B.注意坐、立、行的姿势
C.少参加体育运动 D.背单肩书包
B
【解析】
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越多,骨的柔韧性越强,无机物越多,骨的硬度越大;在不同时期,骨的成分不同,如下表:
所以在儿童青少年的骨中,有机物多于1/3,骨的弹性大,容易变形,所以青少年要注意坐、立、行的姿势。故选B。
某家庭已生了两个女孩,他们还想生一个男孩,预计他们第三胎生男孩的可能性为( )
A.25% B.50% C.75% D.100%
B
【分析】
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详解】
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
从性别遗传图解看出,人类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各是50%,因此一对夫妇已经生了两个女孩,再生一个孩子,是男孩的可能性是50%,B正确。
【点睛】
掌握人的性别遗传是本题解题关键。
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禁止近亲结婚,其目的是
A.缩小遗传病的发病区域 B.控制人口数量
C.根治遗传病 D.减少婚后所生子女得隐性遗传病的概率
D
【分析】
近亲是指的是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我国婚姻法已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
【详解】
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遗传病的机率大,如近亲结婚时所生的子女中,单基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比非近亲结婚要高出7.8~62.5倍;先天畸形及死产的机率比一般群体要高3~4倍。孩子智力下降,并患有许多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愚型病,其危害十分显著。因此,禁止近亲结婚可以减少后代所生子女得遗传病的可能性。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近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及危害。
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参与了科技馆“太空种子种植”活动,得到了经过太空射线辐射后培育的杭椒、蛋茄、黄瓜等种子进行种植。“太空种子”是利用太空的各种射线来改变种子的
A.遗传物质 B.营养成分 C.内部结构 D.外部形态
A
【分析】
变异是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上的差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能够遗传给后代,而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外界环境引起的,不能遗传给后代。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人工选择、杂交育种、太空育种(基因突变)。
【详解】
变异是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上的差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能够遗传给后代,而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外界环境引起的,不能遗传给后代。普通种子经过搭载卫星后播下,培育出新品种,就是用卫星搭载种子上天,利用太空中特殊的宇宙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等条件,使种子在不同于地球上的大气条件和重力条件下发生遗传物质改变,然后返回地面进行培育种植。因此,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参与了科技馆“太空种子种植”活动,得到了经过太空射线辐射后培育的杭椒、蛋茄、黄瓜等种子进行种植。“太空种子”是利用太空的各种射线来改变种子的遗传物质。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遗传育种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下列疾病不属于遗传病的是
A.红绿色盲 B.血友病 C.白化病 D.结核病
D
【分析】
遗传病是指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详解】
遗传病是指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染色体异常是指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选项中,红绿色盲、血友病和白化病都是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疾病,都是遗传病;结核病是由于结核杆菌造成的,属于传染病,不属于遗传病。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能力,试题难度一般。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家猪、野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患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可达100%请分析回答:
(1)非洲猪瘟病毒属于____________(动物、植物、细菌)病毒。
(2)非洲猪瘟病毒结构简单,____________(有、没有)细胞结构,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
(3)非洲猪瘟病毒____________(能、不能)独立生活,在猪体内,猪瘟病毒寄生在____________中,利用其中的物质制造新的病毒,从而损害猪体内的组织器官。
动物 没有 蛋白质外壳 内部遗传物质 不能 活细胞
【分析】
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物体。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
【详解】
(1)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大类: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动物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因此猪瘟病毒属于动物病毒。
(2)猪瘟病毒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
(3)猪瘟病毒的生活方式是寄生,必须寄生在猪体的活细胞内,利用细胞内提供的营养物质进行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形成结晶体。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病毒的结构特点。
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请依据上图提供的信息,推断①代表的动物可能是____________,④代表的动物可能是____________。
(2)请依据上图的信息,完成②、③、⑤的填空: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
(3)根据图中的鲫鱼与猫的共同特点,可知它们都属于____________动物。
河蚌 蜥蜴或鸟类 外骨骼 鳃 胎生 脊椎
【分析】
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线形动物身体中无脊柱,是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的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
【详解】
(1)软体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身体柔软,用鳃呼吸,体外外套膜,具有坚硬的贝壳,如河蚌等,所以①代表的动物可能是河蚌;爬行动物和鸟类属于脊椎动物,卵生,用肺呼吸,所以④代表的动物可能是蜥蜴或鸟类。
(2)大闸蟹属于节肢动物,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鲫鱼属于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猫属于哺乳动物,胎生哺乳。所以②应填外骨骼、③应填鳃、④应填胎生。
(3)根据图可知,鲫鱼和猫的体内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各种动物的主要特征,灵活的对其进行分类。
下图为鸟的形态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鸟的身体呈____________型,可以减少飞行时空气的____________。
(2)鸟的胸部隆起,是因为胸骨上附着发达的____________,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3)图中结构②的名称是____________,结构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②的作用是辅助____________。
流线 阻力 胸肌 气囊 肺 呼吸
【分析】
多数鸟类营飞行生活,其结构特征总是与其生活相适应的。如体表被羽毛,前肢变成翼,适于飞行;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时的阻力;体内有气囊,辅助肺完成双重呼吸,可以供给充足的氧气;有的骨中空,有的骨愈合,直肠很短,能减轻体重;胸肌发达,利于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心脏四室,体温恒定等。
图中①气管,②为气囊,③为肺。
【详解】
(1)如图,鸟的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利于飞行。
(2)鸟的胸部隆起,胸肌很发达,附着在高耸而又突起的胸骨上,并且胸肌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因此,能牵引翼搏击空气,使鸟能够振翅高飞或平稳滑翔。
(3)图中②为气囊,③为肺。家鸽体内内脏器官之间,分布着大量的气囊,有的还伸入到骨的空腔里,可以起到减轻身体的比重、暂存气体、减少肌肉和内脏之间的摩擦,同时辅助肺进行双重呼吸。家鸽吸气时,空气进入肺,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同时一部分空气进入气囊暂时储存;呼气时,气囊中的气体又进入肺,再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这样,家鸽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进入肺,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这样的呼吸方式叫做双重呼吸。双重呼吸是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它大大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
大雁迁徙时,往往有“头雁”领队,迁徙途中休息时,总有一两只“孤雁”(一般体弱或患病)负责“站岗放哨”的工作。当有敌害来临时,这些“放哨”者立即大叫、狂奔或扑翅起飞,提醒雁群尽快作出御敌准备或逃生,而自己却暴露了目标,容易被敌害所捕食。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大雁的迁徙是____________(先天性、学习)行为,这是由____________决定的。
(2)在雁群中,有的负责领队、有的负责“站岗放哨”,可见雁群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____________,具有一系列的____________行为。
(3)雁群内部各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式进行的。
先天性 遗传物质 分工 社会 动作 声音
【分析】
动物的行为从获得的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详解】
(1)大雁的迁徙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2)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在雁群中,有的负责领队、有的负责“站岗放哨”,可见雁群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
(3)由““放哨”者立即大叫、狂奔或扑翅起飞,提醒雁群尽快作出御敌准备或逃生”可知雁群内部各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是通过动作、声音等方式进行交流的。
【点睛】
动物行为的有关问题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复习时要注意。
下图为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分解者主要是指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大类生物。
(2)图中A所包含的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些物质被绿色植物吸收利用,其中的____________被绿色植物用于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营腐生的细菌 营腐生的真菌 二氧化碳 水 无机盐 二氧化碳
【分析】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详解】
(1)在生态系统中的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会从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分解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腐生真菌和细菌是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
(2)该生态系统中的A过程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分解了动植物的尸体、粪便及枯枝落叶中的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与无机环境,这些物质被绿色植物吸收利用,其中的二氧化碳被绿色植物用于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促进了物质循环。
【点睛】
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可解答。
如图中A、B、C、D、E、F分别表示五种不同生物的繁殖方式。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A、B两图中的生殖方式都属于_____生殖。
(2)C图中,家蚕的发育过程经历卵_____、_____、成虫四个阶段。D图中,蝗虫的发育属于_____发育。
(3)E图是青蛙的个体发育过程,其幼体蝌蚪用_____呼吸,只能生活在水中;发育成青蛙后,用_____呼吸。其发育属于_____发育。
(4)F图所示鸡卵结构中,将来发育成雏鸡的是[__]_____;鸟类的生殖方式比青蛙的高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_____。
①卵生 ②胎生 ③体内受精 ④体外受精 ⑤卵外有卵壳保护 ⑥有孵卵、育雏行为
无性 幼虫 蛹 不完全变态 鳃 肺和皮肤 变态 ⑤ 胚盘 ③⑤⑥
【分析】
观图可知:A扦插、B是嫁接、C是完全变态发育、D是不完全变态发育、E是青蛙的变态发育、F是鸟卵,①是卵壳、②是卵壳膜、③是气室、④是卵白、⑤是胚盘、⑥是卵黄、⑦是系带、⑧是卵黄膜,解答即可。
【详解】
(1)扦插是指把能产生不定根的植物体的枝条剪下,将下端插进潮湿的土壤中,使枝条长成一个新个体的方法。A图表示的无性生殖的应用方式是扦插;图B是嫁接,嫁接是把一株植物体的芽或带芽的枝接到另一株植物体上,使它们愈合成一株完整的植物体。接上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砧木。嫁接可分为芽接和枝接两种方式。嫁接成活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扦插和嫁接都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因此,A、B两图中的生殖方式都属于无性生殖。
(2)昆虫的发育过程包括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C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完全变态。D昆虫的一生经历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非常相似,生活习性也几乎一致的发育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3)青蛙的个体发育过程,其幼体蝌蚪用鳃呼吸,只能生活在水中;发育成青蛙后,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发育过程概括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其发育属于变态发育。因此,E图是青蛙的个体发育过程,其幼体蝌蚪用鳃呼吸,只能生活在水中;发育成青蛙后,用肺呼吸,其发育属于变态发育。
(4)F图所示鸡卵的结构中,将来发育成雏鸡的是⑤胚盘,胚盘含有细胞核,是胚胎发育的起点;青蛙的生殖方式是卵生,精子和卵细胞产生水中,体外受精,生殖发育为没有摆脱对水的依赖,鸟类的生殖方式比青蛙的高等,主要体现在③体内受精,⑤卵外有卵壳保护,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⑥有孵卵、育雏行为。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不完全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的过程,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鸟卵的结构特点,鸟类的生殖发育过程,无性生殖的特点。
人类的眼色是由眼球虹膜的色素决定的。如表是对一些家庭进行眼色遗传调查后得到的数据。请分析表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组合 | 婚配方式 | 家庭数目 | 子女 | ||
父亲 | 母亲 | 蓝眼 | 褐眼 | ||
Ⅰ | 蓝眼 | 蓝眼 | 150 | 625 | 0 |
Ⅱ | 蓝眼 | 褐眼 | 158 | 317 | 322 |
Ⅲ | 褐眼 | 褐眼 | 29 | 25 | 82 |
(1)如果父母都是褐眼,子女中出现了蓝眼,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 _____。
(2)根据表中第Ⅲ组数据可以推测褐眼是_____性状。
(3)如果显性基因用D表示,隐性基因用d表示,第Ⅱ组数据中褐眼子女的基因组成是_____,如果他们与蓝眼人婚配,则所生子女中为蓝眼女儿的可能性是_____。如果生的是男孩,其体细胞染色体组成是_____。
变异 显性 Dd 25% 22对常染色体+XY
【分析】
遗传是生物的亲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变异是亲代和子代,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其中有一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叫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详解】
(1)变异是亲代和子代,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如果父母都是褐眼,子女中出现了蓝眼,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变异。
(2)表格中第Ⅲ组,父亲、母亲都褐眼,而子女出现了蓝眼,表明新出现的蓝眼是隐性性状,褐眼是显性性状。因此,根据表中第Ⅲ组数据可以推测褐眼是显性性状。
(3)如果显性基因用D表示,隐性基因用d表示,第Ⅱ组数据中,蓝眼父亲的基因组成是dd,父亲遗传给褐眼子女的基因一定是d,母亲是褐眼,母亲的基因组成是Dd,遗传图解如下:
因此,第Ⅱ组数据中褐眼子女的基因组成是Dd。褐眼子女的基因组成是Dd,与蓝眼睛的人婚配,蓝眼的基因组成是dd,遗图解如下:
分析可知,所生子女中为蓝眼的可能性是50%。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
分析图可知,生男生女的概率各是50%,所生子女中为蓝眼女儿的可能性是50%×50%=25%。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这样男性产生的精子就有两种,一种是含有X染色体的,另一种是含Y染色体的,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是含有X染色体的;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X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X,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女孩;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Y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Y,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男孩;可见男孩其体细胞染色体组成是22+XY。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变异、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会借助图解来分析解答此类问题,人体的性别决定。
如图是人身体有关不同部位发育速度曲线图,据图回答问题。
(1)上图表明,生殖器官迅速生长的时期属于_____期,这一时期的最突出的特征是_____、脑和内脏功能趋于完善、_____。
(2)就整个身体而言,人发育过程中两个快速的时期(时间段)是_____和_____。(用图中字母回答)
(3)15岁的小明开始长胡子,声音变得低沉,喉结突出等特征相继出现,这些特征称为_____有一次小明睡觉起床后发现裤子上有许多黏糊糊的东西是因为小明出现了_____现象,这是该时期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与此类似是处于该时期的女孩会出现_____现象。
(4)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的时期,对各类营养物质的需求较多,为了身体的健康发育,我们在日常的饮食中应做到:_____,尤其要摄入肉类、奶类和豆制品等食物,因为其含有较丰富的_____。
青春 身高和体重突增 性发育和性成熟 AB CD 第二性征 遗精 月经 合理营养或均衡膳食 蛋白质
【分析】
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其次是体重增加,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脑的功能也趋于完善。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次性发育和性成熟也是青春期的重要特征。
【详解】
(1)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其次是体重增加,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脑的功能也趋于完善。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次性发育和性成熟也是青春期的重要特征。因此,由上图表明,人的生殖器官快速发育的时间段是青春期,青春期最突出的特征是身高和体重突增、脑和内脏功能趋于完善,性发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的突出特征。
(2)就整个身体而言,人发育是从受精卵的分裂开始的,从人体全身的相对生长速度看,人体生长有两个相对较快的时期,所处的年龄段分别是第一个高峰期是婴儿期为0-5岁即AB段,第二个高峰期为青春期是10到20岁即CD段。
(3)长胡子、声音变得低沉、喉结突出等特征相继出现,这些都是第二性征的表现,这和睾丸分泌的雄性激素有密切的关系。进入青春期之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并出现了一些羞于启齿的生理现象: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遗精是指男孩在睡梦中精液自尿道排出的现象,月经是指进入青春期之后,女子每月一次的子宫内膜脱落引起的出血现象,月经期一般为4到5天,此时子宫内膜是一个创伤面,要注意经期卫生。遗精和月经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我们要正确对待。因此,15岁的小明开始长胡子,声音变得低沉,喉结突出等特征相继出现,这些特征称为第二性征,有一次小明睡觉起床后发现裤子上有许多黏糊糊的东西是因为小明出现了遗精现象,这是该时期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与此类似是处于该时期的女孩会出现月经现象。
(4)合理膳食是指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和能量需要的膳食,种类多样,搭配合理,营养全面均衡。蛋白质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有重要关系。因此,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的时期,对各类营养物质的需求较多,为了身体的健康发育,我们在日常的饮食中应做到:合理营养或均衡膳食,尤其要摄入肉类、奶类和豆制品等食物,因为其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青春期发育的特点,合理膳食的原则。
“某些传染病可以通过握手进行传播,而常洗手可以减少手粘染病原菌的数量”。为了验证这一结论,甲、乙两位同学进行了如图实验。实验前,在培养皿内放入经灭菌处理的酵母菌培养基;甲乙都清洗并消毒自己的手。每次握手前,乙均用无菌棉蘸取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擦遍自己的手。(酵母菌与人类的关系密切,是工业上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一类微生物,在酿造、食品、医药工业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步:甲与乙握手,清洗手后用大拇指在1号培养基上按三下,盖上盖子。
第二步:甲与乙再握手,不洗手直接用大拇指在2号培养基上按三下,盖上盖子。
第三步:把两个培养同时放入培养箱中,在28℃条件下培养24小时,并观察。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假设是_____。
(2)培养24小时后,如果在_____号培养皿内的培养基上酵母菌菌落数较多,则结论得以验证。
(3)本实验用酵母菌代替致病微生物来验证这一结论,其目的在于保护_____。
(4)实验中不是立刻观察甲手上的酵母菌,而是通过培养酵母菌形成菌落再进行观察,请说出这种做法的理由:_____。
(5)用大拇指在培养基按三下后,立即盖上盖子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_____。
常洗手可以减少手沾染病原菌的数量 2 实验者的健康 因为酵母菌太小,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 空气中的细菌落入培养皿影响实验
【分析】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详解】
(1)探究实验作出假设是对提出问题的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根据某些传染病可以通过握手进行传播,而常洗手可以减少手沾染病原菌的数量。作出假设:常洗手可以减少手沾染病原菌的数量。
(2)对照实验是只有一个因素不同以外,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有利于控制实验的变量。探究的是洗手前后手上细菌数量变化的情况,在上述实验中,只有洗手前接种还是洗手后接种这一条件为变量的,其他条件都一样,可以作为一组对照试验。培养24小时后,如果在2号培养皿内的培养基上酵母菌菌落数较多,则结论得以验证。
(3)酵母菌属于真菌类,是单细胞的,它对人类有益,用酵母菌代替致病微生物,其目的在于保护实验者的健康。
(4)酵母菌很小,不易观察,需要通过培养酵母菌形成菌落,可以直接进行观察。因此,实验中不是立刻观察甲手上的酵母菌,而是通过培养酵母菌形成菌落再进行观察,这种做法的理由:因为酵母菌太小,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
(5)实验的过程中除变量不同以外,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有利于控制实验的变量,实验的结果更科学合理,具有说服力。因此,用大拇指在培养基按三下后,立即盖上盖子这样做的目的是空气中的细菌落入培养皿影响实验。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细菌和真菌的检测步骤及注意事项。